2013年8月22日 星期四

服務貿易協議,昂貴的醫療商品化

【服務貿易協議,昂貴的醫療商品化】

《從自經區與服貿協定看「國際醫療」政策的虛與實》

作者:鄭雅文 (本文將發表於台灣新社會智庫)

雖然各界對「自由經濟貿易示範區」有高度的疑慮與批評,行政院仍執意推動。根據報導[1],行政院將於本週四(8/8)行政院院會定案,將以「前店後廠」方式推動「自經區」。所謂「前店」,指的是免除有關人員進出、商品流通與資金流動等國家規範的經濟特區;在特區中,業者享有政府提供的投資與租稅優惠。「後廠」的範圍界定模糊,但經建會主委毫不諱言地說,最終的目標就是要讓整個臺灣成為「自由貿易島」。主政者將主導制訂的「經濟特區特別條例」,未來是否會逐步取代台灣既有的法律規範?令人不無疑慮。

「國際醫療」是政府自經區的發展重點之一,也將採「前店後廠」方式推動。政府政策論述相當混亂,依據最新的說法,所謂「前店」指的是將設置於桃園、松山兩機場的「國際醫療服務中心」,而「後廠」即所謂的「虛擬國際醫療專區」,指的是辦理國際醫療的醫院;不限地區與家數,任何評鑑合格的醫院均可申請進入。

在政府規劃中,國際客源將透過設於機場的前店專櫃,轉介至國內辦理國際醫療的後廠醫院。在此,「國際客源」的首要目標族群是中國大陸人士。在特別法的修訂上,政府修法方向包括,將放寬外資投資限制、將允許延攬20%的外籍醫事人員、將允許醫院成為營利機構、將允許醫院作廣告行銷,並將簡化中國大陸與其他外籍人士的就醫簽證程序。

另一方面,今年6月下旬兩岸代表在上海簽訂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也包含了醫療服務業。台灣方面承諾將「允許大陸提供者在台灣以合資形式捐助設立非營利的醫療財團法人醫院」,並讓「大陸人士得以自然人身份擔任董事會董事達1/3席次」。

在號稱民主的台灣,政府談判代表簽訂的服貿協定,竟未透過民主程序取得社會共識。我們不禁要問,如此重大的政策變革,其目的為何?對誰有利?開放不設限的對岸資金進入台灣醫療服務體系,並允許中國大陸籍人士擔任財團法人醫院董事,可能對台灣的醫療生態帶來什麼衝擊呢?本文針對醫療服務業,扼要回顧服貿協定的內容與背景,並探討台資進入中國醫療服務體系的過程與經營現況,最後回顧過去幾年來政府推動國際醫療的論述,以理解政府政策說詞的虛與實。

全文請見:
http://www.wretch.cc/blog/ycheng617/845045

#服貿協定 #國際醫療 #反服貿 #醫療服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