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3日 星期五

《更生日報》開放投資印刷 兩岸條件不對等


2013-07-02更生日報
  台灣與大陸印刷市場比較表
大陸嚴格把關後才會發放「准印證」 台灣卻是全然「自由開放」立場

記者田德財/報導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開放陸資來台投資印刷業,出版業卻出來抗議,這場風波顯示,兩岸體質、政府與民間對「出版」的認知,存在不小差距。

經常積極參與兩岸出版業交流的陳敬智表示,大陸很清楚文字等出版品對一個國家政經的影響力,所以官方透過極嚴格的審查機制來「把關」台灣輸出到當地的出版品,但台灣卻是採取全然「自由開放」的立場。

大陸出版業全部是國營
陳敬智強調,大陸的出版業全部都是「國營」,資源非常豐沛,台灣的出版業的規模很難望其項背,因此,他建議一定要充分聽取台灣出版業者的意見及經驗。

校園出版社社長黃振華表示,大陸將出版、印刷、出刊和零售發行,採取「一條鞭」管理模式;台灣在這四部分多半分開,由不同廠商經營。雖然政府官員強調「不開放出版」,但若開放「零售」,仍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甚或造成困擾。

他舉例說,如果一家基督教出版社的書,繁體字版權賣給台灣,簡體字賣給大陸廠商,也沒設限不賣到大陸以外地方,一旦開放後就有機會賣給台灣。雖然一般民眾購買簡體字書籍機會不大,但若是神學或學術類的圖書,大陸價格非常便宜,自然會吸引許多人購買,對授權的出版社或繁體字的書商自然受到影響。

校園書房出版社主編鄭漢光表示,從政治面來看,台灣政府在言論自由釋出的權限較寬,反觀中國,從出版、印刷、零售到發行全都在政府的監控底下,層層把關後才會發放「准印證」,管制方式也許過度政治化,但看重媒體影響力這一點,值得台灣學習。
業者擔心被中國蠶食鯨吞

從經濟面來看,台灣多數是中小企業,印刷、出版亦是如此,但中國印刷業可是大企業,倘若開放投資,難免會讓台灣業者擔心逐步被中國投資方蠶食鯨吞或集中化,更別提背後政治力量帶來對台灣國力的影響。

台北市社子地區是印刷廠的聚集地,印刷業者感嘆,已有許多同業對政府沒信心,外移到中國大陸設廠,如今兩岸簽署服務貿易協議,恐怕加速社子印刷業的沒落。

社子地區印刷廠逐漸沒落
社子地區共有二、三百家印刷廠,多集中在延平北路六至八段。社子在地印刷業者說,舉凡食衣住行育樂,雞排的紙袋、衣服的吊牌、日曆、名片、到演唱會大型看板等,多數來自社子印刷工廠。

不過有印刷業者說,經營近卅年,近年來經濟不景氣,許多原本的競爭對手早已變成台商,到對岸上海等地投資設廠。仍留下來的業者,是對這塊土地還有感情,哪裡知道如今政府沒有溝通,就和對岸簽署服貿協議。

文化部表示,服貿協議開放陸資進印刷業,不包含出版與發行;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發表聲明,要求大陸開放台灣投資大陸印刷業,必須給予「書刊准印證」,否則便應拒絕簽署此一「不平等條約」。

郝明義發現,台灣對大陸全面開放批發交易服務業、零售服務業與經銷,未將書刊除外;他說,文化部承諾緊釘陸資印刷業「不得兼營出版與發行與零售」,「是廢話一句。」

文化部:會核可陸資書刊發行、零售業入台
文化部則表示,經濟部投審會審核與出版有關的陸資時,文化部皆會派員參與,不會核可陸資書刊發行、零售業入台;但文化部也承認,他們只能「技巧性處理」,至於要在協議中明文規定「書刊除外」,非文化部所能決定。

郝明義指出,台灣的出版、印刷、書刊零售與發行,不但分屬不同行業,規模也屬小型。大陸則將四個行業「一條鞭管理」,三者都是特許行業,由管控言論自由的新聞出版總署主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